亲爱的读者们,今天我要带你们穿越时空,回到那些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,去探访那些当年屯的传奇故事。那些故事,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,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。
在吉林省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,有一个名叫小乡屯的地方。这里曾是土壤贫瘠、水灾泛滥、粮食不够吃的穷村。在共产党员齐殿云的带领下,小乡屯的村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,把这片土地改造成了高产村,成为了各地学习的榜样。
当年,村民们没有耕犁,就用镐刨;没有车马,就用肩挑。他们开壕挖渠,改水造田,发展生产。经过多年努力,小乡屯逐渐山坡有梯田、荒野变平原,还修建了多座小型水库。如今,小乡屯所在的榆树市成为全国有名的产粮大县,而小乡屯的村民们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。
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,发现了一个大规模的明朝皇家军队的屯军遗址。这个遗址就是当年屯集在安顺一带数十万大军的中心指挥部。专家称,如此规模的屯军遗址在安顺屯堡文化区是首次发现。
走进屯军遗址,你会看到营房158间,三道围墙围住,第一道围墙下有一口长4米、宽2米、深1.5米的大水井。围墙内的建筑均依山而建,要进入中心区域,就必须经过这三道围墙。虽然很多地方经过时间的洗刷,已经倾斜倒塌,但城墙内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当年屯军建筑的面貌。
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,十八户村民按了手印,开始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。他们勇敢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打破了人民公社的束缚,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如今,小岗村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村庄,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。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过去的贫困落后,变成了现在的富裕幸福。
在吉林松原市长岭县太平川镇新风村,有一个名叫马场屯的地方。这里曾是水草丰美,设有军马场而声名远扬。由于过度垦殖放牧,草原退化,耕地盐碱化,多年来马场屯的人只能靠天吃饭。
2013年,兴源合作社正式成立,这成了改变马场屯前途的关键。合作社对流转后的300多公顷土地,重新规划,集约经营。调整种植结构,进行谷子、葵花等良种繁育,按市场需求推广杂粮杂豆,建成占地20公顷的蔬菜大棚102座。如今,马场屯告别了单一的玉米种植,开始多元经营,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在四平市郊外,有一个名叫红嘴村的地方。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“穷棒子窝”,人均耕地不足1.2亩,年人均收入不足38元,生产队欠贷款1.8万元,社员欠三角债3万元。
1971年,22岁的返乡知识青年卢志民被推选为红嘴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。他组织一部分人到城里做工,抽出几挂马车进城拉脚,搞副业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红嘴村逐渐摆脱了贫困,成为了“神州第一屯”。
这些当年屯的故事,就像一部部生动的史诗,记录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。它们告诉我们,只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,就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