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象在遥远的过去,当人类还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年代,一群勇敢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在地下深处探寻宝藏。他们,就是最早矿工,用双手和智慧,开启了人类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篇章。
在海南岛昌江黎族自治县,有一座被誉为“亚洲第一富铁矿”的石碌铁矿。这里,是早期矿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所,也是他们留下无数传奇故事的地方。
石碌铁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七年(公元1782年),当时有人在当地发现了孔雀石类型的铜矿,称作“石绿”,该地因而得名“石绿岭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绿”字有了“l”的读音,逐渐演变成了“石碌”。
从最初的手工开采到现代化的机械化作业,石碌铁矿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,缓缓铺展着多代矿工人的血汗记忆。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铁、钴、铜资源,还有镍、硫、铝、金等多种矿产资源,因铁矿品位高著称,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%,平均品位51.2%,最高达69%。石碌铁矿,被誉为“宝岛明珠,国家宝藏”。
在东北的龙江矿区,同样有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。从1901年到2024年,每一个历史坐标上,都有煤矿奋斗者的足迹。
1945年11月,中国共产党正式接收鹤岗矿山,同年12月1日,鹤岗矿务局成立,这是中国共产党接管的东北地区第一个煤矿企业。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,胸怀实业报国之志的龙江矿工,紧紧追随祖国的命运,奉献光与热。
在解放东北、建立东北根据地的紧要关头,铁路蒸汽机车因缺煤不得不烧大豆、豆饼和木柈子,鸡西矿务局运煤30万吨应急解危,保证了后方增产军需物资及时运到前线。那时,矿工们说:“一切为了前线,多出一锹煤,就等于给前方送去一颗手榴弹;多生产一吨煤,就如同为前方送去一颗炮弹。”
在黑龙江省鸡西矿务局,有一位名叫李叔亮的作家,他用70万字的《心路》,记录了鸡西矿区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。
1965年,李叔亮被指派至鸡西矿务局,曾任穆棱煤矿党委书记、鸡西矿工报社总编辑及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部长。在鸡西矿区,他度过了超半世纪的岁月。通过生动的笔触和跌宕的情节,李叔亮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的叙事框架,描绘了矿工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与斗争。
书中共十八章,精心布局了一条主线与两条副线,串联起五个历史阶段,生动展现了矿区三代人的奋斗与变迁。从山东农民朱奇山兄弟闯关东当矿工的坎坷历程,到齐鲁矿工在爱国知识分子孙亦奇的带领下,开发冠山煤矿的过程中与白俄矿队展开凿井竞赛并夺冠的故事,再到共产党领导矿工实现翻身解放,民主改革,恢复生产,开展立功竞赛,多产煤炭,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辉煌成就,最后勾画了改革开放后鸡西矿区的繁荣景象。
最早矿工们用双手和智慧,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矿产资源,更留下了矿工精神的永恒魅力。这种精神,就是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战斗,特别能奉献。
在新时代,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让我们铭记最早矿工的奋斗历程,传承矿工精神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!